因其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丹麦农产品和食品常年在《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名列前茅。丹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安全优质食品制造和出口的世界领导者之一呢?
用丹麦农业和食品理事会首席顾问延斯·雷恩的话来说,丹麦的“农业童话”是一个经过150多年来不断建立和优化价值链的故事。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农民、食品生产者和加工者、政府和专业技术提供者,同心协力生产和营销高质量食品。
以养猪业为例。首先,丹麦猪场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非常高。机器在很多方面帮助养殖者从繁重的喂食和清扫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切可通过电脑后台操作来完成。一个年产17000头生猪的养猪场里,只需6名工人就可正常运转。
雷恩坦承,较高的生猪生产成本和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定,使得丹麦始终以市场和出口为导向,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创新。
具体实践中,丹麦在农业生产中严格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污染地下水资源。政府当局经常会突击检查土地的使用情况,农民使用的农药和化肥都需要详细登记备查,以保证人畜健康和生产安全。
丹麦在长期发展养猪业的过程中,一直努力减少养猪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丹麦监管当局不仅严格禁止在猪饲料中使用催生剂、荷尔蒙等生长激素,还要求生产企业利用科技成果,增强生猪对饲料中氮和磷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幅减少生猪通过粪便排放出的氮和磷等污染物质。目前,欧盟对于养猪场每公顷土地所允许的最大氮排放量是170公斤,而丹麦则更加严格,仅为140公斤。
无论是在养殖还是屠宰过程中,丹麦均采用了世界上最严格的检疫标准。在屠宰场,所有生猪必须经过由政府审核和雇用的专业兽医的严格检查后方能屠宰。这样的检疫工作均是独立进行,以确保其严格性和客观性。
在丹麦,“幸福生活”的猪虽说最终难逃脱被宰杀的命运,但大多受到最大程度的“善待”。不少养殖场装有猪舍淋浴系统,会为怀孕的母猪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丹麦监管机构对运输动物的空间和时长也有严格限制。
如果是上市被贴上“有机”标签的“有机猪”,政府还规定它们每年4月至11月间必须出栏放风散养。每年4月的某个周末,全国猪牛鸡等蓄养动物均在此日开始“放风”,这一天还被定为全国“有机日”,民众可以携家带口去农场共赏“出栏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