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丁俊晖在2005年中国公开赛捧起奖杯时,恐怕没人想到这会在中国掀起怎样的斯诺克风暴。如今每年都有数十位中国球员拖着球杆箱,在希思罗机场的入境通道排成长队。他们中有人住着谢菲尔德每月400英镑的合租房,也有人咬牙租下职业球员标配的带球房公寓。 世界斯诺克巡回赛(WST)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军团已占据职业球员总数的23%。但光环背后,约克郡的台球俱乐部里正上演着残酷的"饥饿游戏":每周三的公开赛成为没有经纪人的中国球员争夺外卡的战场,去年有6人因负担不起每场200英镑的报名费而提前回国。 刚满20岁的范争一在球员餐厅展示手机里家乡球迷的留言时,突然红了眼眶:"上次回国,发现启蒙教练的球房已经改成奶茶店了。"这种时空错位感,或许正是当代斯诺克"旅英派"最真实的注脚。跨越八千公里的绿色征程
"每天坐两小时巴士去俱乐部练球是常态",旅英八年的田鹏飞回忆道,"有次大雪天迷路,硬是扛着球杆走了三英里。"
文化碰撞下的生存法则
暗流涌动的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