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历时两年九个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经过五次战役后基本上相持在“三八线”南北两侧,并从第三次战役开始了战争双方互有进退的“拉锯战”;第二阶段(1951年7月至1953年5月),开始停战谈判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边打边谈”,在两条战线上进行“拉锯战”;第三阶段(1953年5月至1953年7月27日),我方实施战略总反攻到美方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抗美援朝前线
出敌不意的第一、二次战役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入朝。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
志愿军入朝作战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和朝鲜人民军配合下,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与作战方针进行的。
第一次战役完全是出敌不意,敌人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敢同“联军”对阵作战,结果被打得晕头转向,四散奔逃。第一次战役后,美方仍认为中国出兵是象征性的,部队不多,气焰依然十分嚣张,调整兵力后,继续向北进犯。我军利用敌人恃强骄傲的心态,采取“故意示弱、纵敌骄傲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不仅主动停止对敌攻击,而且放弃了一些阵地,后撤二三十公里,再设伏待机出击。这一战术果然奏效,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将我军的诱敌深入视为“全线撤退”,麦克阿瑟断言“中国人没有参战”,宣布发起“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总攻势”。而我军待敌人进入预定伏击地域后,实施迂回穿插,向敌展开强大攻势,粉碎了其“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妄想,将敌人打退到“三八线”附近,歼敌36000余人,其中美英军24000多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死于此役。
志愿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得异常英勇顽强,美军侵朝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曾感叹:“中国人被打倒一批,又冲上一批,越过尸体往上攀援,继续冲锋。……使陆战师付出高昂的代价。”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就出现在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在自述中写道:“此役确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基础,恢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全部领土”,使麦克阿瑟吹嘘的“总攻势”变成了“总退却”,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为表彰此次战役中三十八军的战功,彭德怀亲自起草嘉奖通令,并特意在末尾加上“志愿军万岁!卅八军万岁”字样。
彭德怀亲自起草的给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的嘉奖通令
拒绝所谓“停战谈判”的倡议
两次战役,东方欢庆,西方吃紧。“联军”集团本想追随美国捞点儿好处,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怨声四起,出现裂痕。
此间,有三件事摆在毛主席、周总理面前:一是第二次战役未结束,印度等13个“中立国”向我外交部提出(实际是美、英在背后授意)交战双方停战谈判,而且是“先停战,后谈判”的倡议;二是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谴责朝鲜所谓“侵略”的决议;三是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于12月8日向毛主席提出,两次战役后部队急需休整、补员,准备“来年开春再战”。这三件事紧密联系,哪件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全局。为巩固胜利成果,继续战斗,争取更好的前途,中央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关于“停战谈判”问题。周总理得悉后立即指出,这是当年马歇尔计划的老把戏在朝鲜战争中玩的新阴谋。周总理在公开声明中 说:“三 人 小 组—就 地 停 战—和 平 谈判—大举进攻,这一马歇尔公式对中国人民极不生疏—中国人民在1946年既受过教训,又得到胜利,难道还会再上这个圈套吗?不会的。”戳穿了这一诡计,断然拒绝了所谓的“停战谈判”。
其次,关于中国对朝鲜的“侵略”问题。联合国于11月8日发出信息,并拒绝我国派代表出席讨论朝鲜问题。但经我方多次抗争,伍修权率中国代表团亮相联合国,以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精辟的语言,联系美国和国际上共知的史例,阐述了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是非观,揭露了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罪行和我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当性。
再次是前线部队休整问题。毛主席从政治上的需要出发,于12月13日致电彭德怀:“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发动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去”。彭总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放弃了休整计划,对第三次战役进行部署,为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于1950年除夕发起全线进攻,一举突破“三八线”,于1月4日占领汉城,前锋部队追击到“三七线”附近,完成了毛主席要求的任务。1月8日,彭德怀适时下令停止追击,以一部监视敌人行动,防止敌人反扑,其余就地休整。此役历时8天,歼敌1.9万余人。侵朝“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因连续作战失利被撤职。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第三次战役后关于作战思想的分歧
经过三次战役的较量,敌我双方都摸到了对方的作战规律,都在总结经验,想方设法扬长避短去制服对方。
敌人是怎样总结他们失败的教训的?他们首先承认我军士气“无与伦比”,说我军勇猛灵活的战术是“无法抗拒的”,指挥是“世界上一流的”。他们最害怕的是我军的近战、夜战,迂回、包围、穿插作战,这使敌人虽有现代化装备和海、空军配合,却难以发挥其长处。但我军因装备较落后、后勤补给困难,优势受到很大限制,火力弱,突击力和机动性不足,难以持久作战。敌军将我军的攻势分为两种:一曰“月圆攻势”(因为没有制空权,我军的攻势战役一般在夜间进行,特别是在有月亮的夜晚。如第一次战役是10月25日开始的,第二次是11月25日,第三次是12月31日,都是阴历月中);二曰“礼拜攻势”(一个战役所用的弹药、粮食、作战装备、物资,几乎全靠战士背带,只能维持一周左右的作战)。
针对我军的这些弱点,麦克阿瑟和新任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凭借装备好、火力强、跑得快、有空中保护伞、有海上保护圈等优势,诱我主力继续南追,然后重施仁川登陆旧伎,穿插、分割、包围,使我军陷入战略被动局面。
彭德怀总司令已经预感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占领汉城后就下令停止进击。然而就在这个时刻,中朝联合指挥部高层产生了不同看法。朝方有人希望连续作战,一鼓作气将敌人赶出半岛;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被我方连续三次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主张乘胜追击,还指名道姓的批评彭德怀:“哪有打了胜仗不追击敌人的司令官?”当时部队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很大,后方补给困难,加上半岛东西两岸防御空虚,翼侧暴露,敌人登陆对我威胁太大,再追击等于进入敌人口袋。基于毛主席不打无把握之仗和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追击时反对冒险主义的教导,彭总坚决反对追击,不上敌人诱我追击、入他圈套的当。也将这些争论情况原原本本地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同意彭总的意见,并把彭总来电转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复电表示赞同彭总见解,称他是“当代天才的统帅”;批评拉佐瓦耶夫根本不懂军事,干扰了彭总指挥,将其并调离朝鲜。以后战场的变化证明了彭总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
防御战中创造的猫耳洞与坑道工事
为挽回失败,新任“联军”总司令李奇微在对后撤部队进行急速整顿与兵员补充后,变换战术,采取“齐头并进”“主力靠拢”“稳扎稳打”的所谓“磁性战术”,趁我军后撤时,全线追击,并从1月25日开始,向我发起大规模的全线反击进攻。这就迫使我军停止休整,于1月27日投入汉江南岸开始的防御作战(即1月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27日至4月21日的第四次战役)。
此役,我军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主动撤离汉城,进进退退地回到“三八线”以北。第三次战役我军推进至“三八线”以南,第四次战役又退回“三八线”以北,于是朝鲜战场上出现了“拉锯战”这个词,而且一直你来我往地“拉锯”到停战在“三八线”为止。
在装备悬殊的条件下进行拉锯战,对我军是不利的。我军发起攻势,可以取得一时胜利,但“礼拜攻势”如何巩固胜利是一个问题。当我们退却时,运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才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特别是在阵地防御作战中如何守住阵地,在坚持阵地上消灭敌人,令人担心。在第四次战役中,我军几乎将从开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解放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都用上了,而且在朝鲜战场上有了新的创造,即1951年4月伊川前线部队战士创造的防空防炮的猫耳洞。所谓猫耳洞,就是在山头阵地我方一侧挖个防敌轰炸炮袭的洞子,当机炸、炮轰时就躲起来,当敌人步兵开始冲锋后就从洞里出来与敌近战肉搏,将敌人消灭或打退。这个办法很有效,经推广,从猫耳洞发展到坑道工事,形成了绵亘东西250多公里的炸不烂、攻不破的防御阵地。
第四次战役在持续的防御战、反击战中一直 交 互 进 行 近3个 月, 歼 敌7 . 8万人,掩护了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和展开,为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条件。
“三八线”上的“拉锯战”与“零敲牛皮糖”
第五次战役是随着我军战略预备队(十九兵团和第三兵团)的到来,在4月22日开始的,主要目标是粉碎敌军在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以期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
此次战役规模很大,双方投入兵力都在百万。经过48天(4月22日至6月10日)的奋战,歼敌8万余人。在西线,中朝军队再次逼近汉城,收复了开城;在东线,再次推进到“三七线”附近。战役的目的达到了,但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自身战斗减员也有8万余人,特别是六十军一八○师被敌分割包围后,由于指挥失当,损失重大,几乎全军覆没,师政委被俘,师长率余部返回。
战役情况引起了志愿军统帅部的注意,并在战役后期拟制了一个第六次战役计划,基本打法和第五次战役差不多。毛主席、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自损大的原因在于口子开得太大,步子迈得太远,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决定停止第六次战役计划。毛主席于5月26日致电彭总:“每次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5月27日,毛主席在召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后被任命的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时,又重申了给彭总电报的思想内容,并将这种不追求大歼灭战,而是靠零敲碎打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方针称为“零敲牛皮糖”,嘱咐说,要“将朝鲜战局的长期性、艰苦性使全体干部和战士有充分认识与思想准备”。
随着第五次战役的结束,朝鲜战争的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两侧,从此进入了相持阶段。这样,从猫耳洞到坑道工事的创造,再是拉锯战形式的出现,“零敲牛皮糖”的战法就在相持阶段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向美军发起进攻
“零敲牛皮糖”在相持阶段的作用
五次战役的反复较量证明,美国要“灭亡朝鲜”的图谋无法实现,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同样,中朝方面要迅速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于是,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于6月下旬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美国迫于内外压力,同意与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从此,朝鲜战场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停战谈判中,由于美方缺乏诚意,只是想在谈判桌上得到他们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当其提出的无理要求遭到我方批驳与严厉拒绝后,美国便依仗海空军优势,发出“让炸弹、大炮和飞机去辩论”的叫嚣。接着,他们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还有“绞杀战”“细菌战”等,但都被中朝军队粉碎了。
经过五次战役后,双方基本相持在“三八线”两侧,我志愿军适时采取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利用“三八线”附近地区有利地形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对付敌人的各种作战方式。军事斗争上的拉锯战与谈判桌上的拉锯战两条战线相结合,但最终都被我军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粉碎了。
金城战役中冲锋的志愿军
显然,这一期间的“零敲牛皮糖”成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中的重要作战原则。这是毛泽东结合国内历次战争的战略战术,总结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在朝鲜战争中创造与发展的形象化的说法;是从战争双方力量互有长短又基本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下,敌有武器装备方面的绝对优势,但我方有战斗力与数量上的优势而转入战略防御阶段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作战原则;是毛泽东一贯注重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与发展,通过一次次战役战术上的小歼灭战,不断歼敌有生力量,达到战略上消耗敌人的目的。这种战法反映了我军战略战术上的灵活性,“过去总想用大包围的方法,企图一次解决敌人一个甚至几个整师,结果没有达到目的”,在:“包围和歼灭敌军的几个连至一二个营的机会则较多”的条件下,顺应形势,改变战法,正是人民军队的特点。这种战法是“弱军”对付“强军”的有效措施,是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原则的具体运用,对敌可以打击其士气,动摇其信心,积少成多地消耗敌人;对我可以取得经验,锻炼部队,增强战斗力,变被动为主动,化防御为进攻。
事实上,到1952年10月,美军为扭转被动局面,片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在组织多国部队发起的所谓“金化攻势”的上甘岭战役中,动用了除原子弹外的一切军事手段,轮番攻击我守卫的两座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投入兵力4万余人,两座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变成一片焦土。我志愿军利用坑道工事,与敌人反复争夺,重创敌军,以1 . 15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取得歼敌2 . 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的重大胜利。实际上成了我军坐等敌人送上门的“牛皮糖”,使上甘岭成为敌人的“伤心岭”,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
朝鲜人民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
总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转入战略防御,尤其是在坑道工事形成后,依托坑道工事积极地开展狙击活动、小分队活动,打击了敌人的猖狂气焰,为最后发起反攻创造了条件。“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金城反击战到停战协定
在正面战场屡屡败北后,美国想重施“仁川登陆”的把戏,以在朝鲜东西两岸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仁川方式”结束侵朝战争。
1952年12月初,刚当选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到朝鲜前线视察后,为实现他竞选总统时许下的结束朝鲜战争的诺言,制订了两栖登陆计划,准备在1953年春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时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的邓华向毛主席报告了情况。毛主席于12月20日正式下达了关于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的指示。同时决定从国内抽调四个军,于1953年3月前入朝参战,粉碎敌人计划。美方通过空中侦察和特务刺探,了解到中国军队为抗击两栖登陆,已在前后方布下了天罗地网,在其他参战国反对下,不得不放弃计划,并于1953年2月重新恢复了1952年10月“联合国军”单方面中断近5个月的停战谈判。
毛主席并没有因为恢复谈判而放松警惕,向邓华提出谈判期间志愿军行动的指导方针是“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动”。邓华根据毛主席意见,部署了夏季反击战的计划。这就是从1953年5月13日开始至7月27日停战的金城反击战。此役分三个阶段,采取稳扎稳打、由小到大(即从“零敲牛皮糖”到全面大反攻)的方针,并根据美国和南朝鲜对停战的不同态度,确定各阶段重点打击对象。整个战役进行了139次,收复土地240平方公里,歼敌12万余人,迫使美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诞生后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它所激发的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动力。但也有人认为,敌我双方在发动战争的原点上停战,不分胜负,这场战争没有赢家。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援一个分裂的民族国家,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使其接受停战,这难道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胜利吗?
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张亦民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尹福瑛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来源:《炎黄春秋》2020 年第2期)